老年性耳聋发生的年龄与发展的速度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取决于影响生物个体老化的内因与外因,即遗传与环境。机体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影响衰老的因素很多,所以衰老的进度因人而异,有的人正当身强力壮之年,听力就发生衰退;但有些人年近古稀,却耳聪目明。
此外,老年性耳聋还与有些老年人容易发生的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常常会引起听力下降。如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内耳循环障碍,以致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耳蜗萎缩退化,听力下降,常同时伴有头晕和耳鸣。一般认为病理性老年聋比生理性老年聋发生的年龄早,发展的速度快。
国际卫生组织(WHO-1997)根据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平均听力损失将听损程度分级如下: ≤25dB HL 正常听力; 26~40dB HL 轻度听损; 41~60dB HL 中度听损; 61~80dB HL 重度听损; 81dB HL 以上极重度听损。
一般发生中度的听力损失后对生活的影响相对就会比较大了,就单一的听力程度分析,这个时候考虑助听器是最佳时期,听力越重,助听器的补偿就越困难,效果就越差,听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助听器也无能为力了。
相较于听力程度,言语识别能力的下降程度更能影响助听器的佩戴效果,因为听得见容易做到,然而想要听得清却并非轻而易举,而助听器对言语识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等到听障者本身的识别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戴上助听器也只能听到声音,但完全听不懂说什么意思。
90%:选配容易成功,听障者比较满意; 70%-90%:助听器可提高辨别能力; 50%-70%:助听器可以改变听障者的交流能力; 低于50%:助听器常常不能使听障者十分满意,需通过借助唇读、监听自己的嗓音来辅助交流,由此减轻生活压力并增加安全感。
早干预、早佩戴助听器除了使听力尽可能维持在现有水平不下降或延缓下降时间,更重要的是防止其言语分辨率的下降。听力下降不仅会造成生活的不便利,还会让人们更加孤独,给心理造成创伤,而且还会导致反应迟钝、智力衰退,因此越晚佩戴助听器,其效果越差。另有研究表明,听力下降与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有着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