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康复首先要正视自身的听力损失。很多弱听人士不愿承认听力下降,担心从此告别青年进入老年,年轻人担心失去工作机会,家长担心孩子被歧视,各种原因都导致人们对弱听的偏见,其中也包括弱听人士自己的想法。 正视自身的听力损失是听力康复的第一步。通常当有人说:叫你半天都没听见,耳背了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是注意力没集中的问题;在买东西时,没听清售货员说的价格,是环境乱的问题;家人团聚时,总是打岔闹笑话,是别人说话太快的问题等等。当出现交流障碍的情况时,我们总是找别人的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想到查查自己的听力。儿童更是如此,有听力损失的孩子学话慢且词汇量少,很多家长宁愿相信孩子是“贵人语迟”,也不带孩子去进行听力检查,面对结果更加不愿相信,很多孩子因此丧失了康复的机会。 我们知道,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是用进废退,听力也是如此。老年人的听力损失通常是自然下降,是器官衰老的过程,一般以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为主,是医学手段无法逆转的,不会由于服药恢复为正常听力。但无法恢复听力并不意味着从此丧失听的能力,现代医学和听力学为听障患者建立了一条康复的道路。首先要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只有面对听力下降和承认听力下降,才会主动到医院进行检查,寻求帮助,在正规的医院都能进行听力检查,排除可接受医学干预的症状,确定为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后,验配助听器。验配助听器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残余的听力,二是要具备基本的言语识别能力,很多老人是听得见但听不清,也就是言语识别率较差。随着言语识别率的持续下降,戴上助听器后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显著的提升。当然,助听器是辅助仪器,不能代替真实的器官。因此我们对助听器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定位,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很多的弱听人士因为听力下降,在生活中回避嘈杂环境,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减少社交活动,生活质量因此下降,却拒绝使用助听器。他们的理由是:害怕对助听器产生依赖,戴上以后就摘不下来了。 究竟会不会有这种“依赖性”?这种情况是好是坏呢?
事实证明,这种“依赖”是存在的,一部分使用者一旦开始使用,就再也离不开助听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其实,一些听力损失并不严重的助听器使用者只在必要的或重要的场合才使用助听器,并非“摘不下来”,只有那些从助听器中获得了莫大益处的弱听患者才会离不开助听器。“离不开”、“摘不下来”并非“上瘾”,而是意味着助听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使用者的听觉状况。很多使用者的家属表示,自从用上助听器后,父母亲性格开朗了,爱说话了,喜欢外出活动,像年轻了好几岁。这说明提高听力对使用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生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摘下助听器就会全聋,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当听力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波动时,应及时调整助听器,根据听力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补偿。在听力康复过程中,助听器是帮助残余听力发挥作用的工具,对保护听神经的反应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耳聋患者配戴之前有上述苦恼,在使用助听器后重温有声世界,更加享受到听与说的乐趣,不愿再回到寂寞无声的状态,才会表现出“离不开”或“摘不下”助听器的情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听力障碍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及情绪。如果助听器是很久以前选配的,而自身的听力已经产生变化,不适合您现在的听力了,这种情况下,患者没有感受到使用助听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当然不会产生“依赖性”,但这不代表您不需要选配合适的助听器
电话:0312-5310543
地址:安国汽车站对面 助听器 |